成员公司

首页  >  媒体中心  >  成员公司

艺述事与敦煌文创续签5年,十年合作续写敦煌文化新篇章

时间: 2025-10-17 点击率: 71

近日,ARTiSTORY艺述事与敦煌文旅集团旗下的IP“敦煌文创”“敦煌风尚”品牌宣布达成续签五年IP授权运营合作协议,将原本合作期延长五年至2031年,授权区域为全球市场。这标志着艺述事率先实现国内首个延续十年的专业文博文旅IP运营合作。

双方在2025年丝绸之路“敦煌杯”创意设计大赛颁奖礼上完成签约仪式,颁奖礼于敦煌无界文化艺术生活美学空间举行。未来将在全球范围继续深化合作,共同推动敦煌文化在当代文创产业中的创新表达与国际传播。

图片

此次续约,不仅标志着双方合作进入全新阶段,也进一步巩固了敦煌文化在全球文创领域的影响力与标杆地位。

图片

艺述事与敦煌文创的结缘于2021年。彼时,艺述事在成功运营大英图书馆、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等国际文博IP的基础上,正式成为敦煌文创IP的运营方。依托其成熟的文博文旅IP品牌运营体系,艺述事与敦煌文旅集团携手,共同构建了“以文创产业为核心的敦煌文旅IP生态”发展模型。

图片

在过去四年中,双方系统化推进了标准管理手册制定、SOP流程规范、主题图库开发、文创产品设计生产、天猫电商渠道搭建、品牌授权合作、体验型消费场景打造等全链路实践,推动敦煌文化从历史深处走向全球消费市场,成为中国文旅IP开发的典范案例。

图片

图片

通过艺述事的专业化运营,敦煌文创不仅在国内市场树立了鲜明的品牌形象,更在国际舞台上频频亮相。

从主题图库的数字化开发,到授权产品的跨界设计,从线上电商的精准触达,到线下体验场景的沉浸营造,再到敦煌主题赛事的创新转化,敦煌文化以更加年轻、多元、国际化的方式,走进现代生活,触达全球用户。

图片

艺述事基于敦煌文旅资源所设计的原创图库

图片

库洛游戏旗下《战双帕弥什》与敦煌文创合作,在游戏新版本「云梁觅影」中推出了全新涂装,并配备了全套的游戏内容与宣传资源。

图片

敦煌文创天猫旗舰店爆款产品——敦煌壁画盲盒

图片

Neverfar携手敦煌文创倾呈「煌煌熠采」联名限定系列饰品。

图片

铜师傅携手敦煌文创,推出一系列限量联名铜雕像系列,以不同材质打造曼妙灵动,精致细腻的敦煌古韵。

 

REAL OCEAN与敦煌文创合作,以敦煌色彩元素表现鱼尾主视觉,梦幻演绎“水下飞天”。

 

泰国暹罗百丽宫联名敦煌文创,以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敦煌为灵感,展开盛大庆典活动。

 

敦煌文创零售布局超10家实体点位,开展线下零售矩阵。

在艺述事的助力下,敦煌文创IP已实现可持续发展,商业价值不断增加。未来将在文旅、文创、文教、文娱乃至艺术创作等业态源源不断持续产出价值。

未来双方将继续基于敦煌文创IP品牌体系化,共同构建出以“内容挖掘—文化体验—产品转化”为闭环的敦煌文化艺术生态发展格局。通过更多跨领域、跨业态的文化实践,持续赋能敦煌文化的传播与再生。

图片

此次续约,不仅是双方合作的延续,更是对敦煌文化IP未来发展的共同期许。随着AIGC等新技术浪潮的推进,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。

敦煌文化中所蕴含的“善意精神”与“社会设计”理念,正与当代可持续设计、社会创新设计思潮高度契合。

 

在此背景下,ARTiSTORY艺述事将继续携手敦煌文旅集团,推动敦煌文化在设计教育、文化研学、文化出海、时尚产业、大众消费、社会创新等多元领域的全面发展,构建一个具有持续成果产出的文化平台。

2025年6月,由敦煌文旅集团等主办、北京艺述事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等承办的丝绸之路“敦煌杯”创意设计大赛正式开启,大赛以“千载丝路·无限创想”为主题,聚焦敦煌文化与丝路精神的当代实践,是全国首个将未来设计作为独立参赛类别的敦煌主题创意设计大赛。

本次大赛特别邀请到中国著名敦煌文化专家、艺术教育家、设计家、中国文联“终身成就美术家”称号获得者——常沙娜教授担任专家评委会名誉主席,大赛评审专家委员会邀请了文化、创意、设计、艺术领域的20位专家,均为有重大国家课题经验以及突出学术成果的院校学术专家,有丰富行业经验及产业化实践经历的行业专家。

吸引了中国大陆地区、粤港澳大湾区及日本、韩国的专业院校、机构、创作者的积极响应,引发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深度融合的热潮。

 

丝绸之路“敦煌杯”创意设计大赛组委会秘书长、北京艺述事创始人赵东宝在大赛颁奖典礼上发言中表示:

“艺述事与敦煌的合作,不仅推动了文创产业的标准化与系统化发展,更在文化与科技融合、社会创新实践等方面,为敦煌文化的当代转化提供了重要支撑。”

 

图片

从“千载丝路”到“无限创想”,敦煌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,拥抱全球创意力量。艺述事与敦煌文创的续约,不仅是一次商业合作的升级,更是一场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的双向奔赴。

 

这是一段关于文化IP如何从“被看见”到“被需要”的实践,也是一场关于传统如何与当代共生、中国如何与世界共鸣的探索。